close

不同的基準點上~怎能相比 看著班上的小孩子, 我的教職生涯雖然才剛開始沒幾年, 卻也溢滿溫馨氣氛, 教學活動也帶給我不少的成就感, 但這些似乎又無法厭飽我的企圖心與熱情。 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, 但是我總是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目光, 引向校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, 我要讓孩子知道, 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; 我沒有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, 但是, 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怎樣去思考問題, 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; 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, 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一切努力, 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, 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作慾望和嘗試。 以前填鴨式的教育模式, 使我們對傳統的正統文學喪失興趣, 於是, 『有趣的書』, 成為我這一代尋找文字的新途徑。 對人的創造能力來說, 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: 一個是他要知道到哪裡去尋找所需要的, 比它能夠記憶的多得多的知識; 再一個是他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新的創造的能力。 死記硬背, 就不會讓一個人知識豐富, 也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聰明, 這就是我的觀點。 中國人太習慣於在一個劃定的框子裡去旅展拳腳了, 一旦失去了常規的參照, 對不少中國人來說感到的可能往往並不是自由, 而是慌恐和茫然。 我常常想到中國的小學教育, 想到那些課堂上雙手背後坐得筆直的孩子們, 想到那些沉重的課程、 繁多的作業、 嚴格的考試、、、, 它讓人感到一種神聖與威嚴的同時, 也讓人感到巨大的壓抑和束縛, 但是多少代人都順從著它的意志, 把它視為一種改變命運的出路。 這是一種文化的延續, 它或許有著自身的輝煌, 但是面對需要每個人發揮創造力的資訊社會, 面對明天的世界, 我們又該怎樣審視這種孕育了我們自身的文明呢? 愈重視與人互動、 能配合環境轉換創造價值的know-how, 愈不容易被取代。 台灣的父母到現在還是脫離不了「比」的心態, 將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比, 將孩子與自己的手足比, 就是不能接受~將孩子自己與他自己比。 每個孩子不同, 優劣點也不同, 沒有任何理由會做數學的就比會做物理的聰明, 那麼又怎麼可以在不同的基準點上去相比呢? 唯一公平的比法是將這個孩子今天與昨天比, 同一個人, 有不同的表現, 這種比才有意義。 我們的學校制度雖然表面上尊重個別差異, 實質上仍然要求每個人一模一樣。 我們的教育好像一個生產線, 每個人被制度的模子套, 能夠符合模子的, 運送出去就是建中、北一女、台大、、、這個系列的產品, 被父母師長社會所認同; 不符合這個模子的就被打入回收籃倒入垃圾堆中, 要從回收籃中重新回到生產線成為可接受的產品真是鳳毛麟角, 但是有多少有才能的孩子就因他的個別差異與常模不同就被剔除。 我很感嘆到二十一世紀, 科學如此進步, 人都幾乎可以複製人了, 我們仍然不了解個別差異的意義, 仍然逼著我們的孩子去硬套那個不適合他的常模, 怎麼不叫人痛心呢?  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.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g21276 的頭像
    gg21276

    輕鋼架

    gg212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